做好這片流域的護水人_去九宮格會議室中國網

作者:

分類:

“科技賦能,讓守護河流的‘眼睛’更加明亮了”

春天的涇河靜靜地伏在山巒之間,水流淙淙。暖陽中,幾只白色水鳥飛過蘆葦,翩躚嬉戲。

涇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從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穿城而過,一路向東。盡管是枯水期,但崆峒區河道養護站站長張默卻不敢放松。“剛從‘智慧河長’信息平臺上看到,這里有一處風險點,我就和轄區河長過來看看,就怕有人亂挖沙子。”拄著一根登山棍,張默一邊說話,一邊往山里走。

作為土生土長的崆峒人,張默既是臨涇河而居的受益者,又是這片流域的護水人。

張默1997年參加工作,從水庫管理所到水資源管理處再到河道養護站,是個“老水利人”。2018年,崆峒區成立區級河長制辦公室,下設崆峒區河道養護站,承擔全區河流的管護職責。2019年,張默來到了養護站工作。

跟水打交道,巡河是家常便飯。除了涇河干流,養護站還要負責其支流——頡河、后峽河、大岔河、小蘆河、南楊澗河等8條區級河流,20條鄉級河流,153條支溝以及2座水庫的養護工作,流域面積加起來接近1800平方千米,河流長度近400千米。然而那幾年,整個養護站的工作人員最多時只有8人。

夏天天氣好時,張默和大伙兒頭戴草帽,背著水壺,再挎上一個望遠鏡,早上8點多出發,晚上7點回來。但河道大多處于層巒疊嶂中,到達難度大、巡查項目多,一天下來,只能巡查不到60千米。

磨破了腳,跑腫了腿,累傷了腰,眼睛卻看不到多少東西。“看不到,就很難管得住,得想個辦法。”張默說。

在一次巡河時,張默看到離河道不遠的信號鐵塔,想到之前參加過的省、市信息平臺建設相關培訓,心里頓時有了想法——利用這些鐵塔,從河湖視頻監控智能化入手,建設“智慧河長”信息平臺,能否提升巡河效率?

于是,張默牽頭,在當地率先建設了區級“智慧河長”信息平臺,先后布設39個高清個人空間智能攝像頭,全部與信息平臺相連,實現了全區重點河段全覆蓋。

信息平臺的設立讓巡河有了強大的“智慧之眼”,布設的每個點位都是張默精挑細選出的。現在,工作人員可以通過信息平臺實時監控河段情況,并結合以往圖像、鄰近點位進行綜合分析。一旦小班教學發現問題,就可以通過APP向屬地河長“派單”。同時,張默也會帶著工作人員趕赴現場,有針對性九宮格地進行巡查管護。

在以往人力難以到達的區段,信息平臺配備的無人機巡航就可以大顯身手。無人機在高空發現問題后,實時將其傳回平臺總端。經過總端智能化判斷和工作人員確認后,對應的鄉鎮河長就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指令,養護站工作人員也能直奔“問題靶心”。

2023年7月,工作人員通過信息平臺發現,一條比較隱蔽的河道中出現幾輛挖掘機。工作人員立刻啟動響應機制,在通知屬地鄉村河長前往調查的同時,養護站執法隊也得到指令趕赴現場,啟動無人機固定證據,聯合公安部門對相關人員和作業機械采取措施。

張默介紹,在“智慧河長”信息平臺的精準輔助下,崆峒區內水系曾經存在的違法采砂、侵占河道家教場地、非法排污、亂倒垃圾等違法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同時,平臺還能遠程監督水利工程建設、開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工作。“從‘一身土、兩腳泥’的全人力巡查,到如今在‘智慧河長’信息平臺的助力下,實現空地結合、立體交叉的監管體系,科技賦能,讓守護河流的‘眼睛’更加明亮了。”張默說。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