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83d206eeaab0.85467405.
陽春三月,走包養進秦嶺南麓素有“朱鹮之鄉”美譽的陜西省漢中市洋縣,這里油菜花盛開,鹮影翩飛。正當春季旅游旺季,淳樸、友善的鄉親們以最美的精神風貌迎接著八方賓客。
近年來,洋縣以“善行鹮鄉、德潤洋州”鄉風文明品牌建設為抓手,實施文明提升工程,全面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引導群眾投身其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高質量發展凝聚文明之力。鹮鄉農民在人與自然和諧的鄉風文明中,走上發展有機、生態、包養網文化旅游產業致富之路,演繹出可圈可點的鹮鄉特色新風尚、美故事。
花海賽詩會走出網紅“抖音農民”
3月17日,20多名當地文學愛好者在洋縣紙坊街道草壩包養網村的油菜花田邊舉行花海賽詩會,用詩句抒發情感、歌頌家鄉,贏得村民和游客的陣陣掌聲。草壩村賽詩會由當地村民李雪如于1993年發起,至今已連續舉辦29年,在陜南地區頗具名氣,每年都會吸引不同行業的文學愛好者參加。
賽詩會不僅豐富鄉親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為洋縣油菜花海旅游節和梨花節的一張文化名片。村民以詩為媒,宣傳有機瓜果蔬菜,走包養上發展有包養機農業致富之路。
村民劉小剛參加賽詩會后詩興大發,幾年來已創作上百首詠唱家鄉、朱鹮、有機稻、黃金梨、桃花、勞動場景等題材的詩歌。他詠梨花:“風送春雨昨夜行,細潛壤土促根生。花蕾嬌羞漸漸漲,朵朵緊貼白茫茫。”他頌桃花:“赤腮粉面開五瓣,細紅柱子立中間。蜂蝶為香爭前來,釀成香甜滿人間包養網。”
“生態好就是財富。守住青山綠水,才能將它們轉化為金山銀山。”劉小剛說,他家包養種植的有機黃金梨、包養稻米包養網都賣出了好價錢。喜歡看書、善于思考加上不斷摸索,劉小剛成為村里的“黃金梨達人”。在2020年央視《我的美麗鄉村》節目中,主持人品嘗劉小包養網剛家的黃金梨后說:“吃一顆梨就像喝一杯果汁,太解渴了!”
為了讓自家的黃金梨成為網紅產品,劉小剛從2020年開始“觸網”,抖音成了他的“新農包養具”,拍短視頻成了他的“新農活”,網言網語成了包養他的“新語言”。在短視頻中,56歲的劉小剛說著網絡流行語,笑得像個天真的孩子。
油菜花海旅游節、賽詩會、“抖音農民”,是洋縣依托特色產業、發展美麗經濟、培育文明鄉風、推進鄉村振興的縮影。美麗鹮鄉、文包養網明鄉村吸引越來越多游客。包養網民宿、農家樂、導游、有機農產品電商等成為不少村民的新“飯碗”。
農民當包養上愛鳥協會會長
華英也是草壩村有故事的農民。20多年包養網來,他用自己的方式,呵護著一代代朱鹮,留下了一串串故事。
草壩村是國寶朱鹮的夜宿地、繁殖地和重點覓食地之一。二十世紀末,一對朱鹮在華英家房后一棵老榆樹上筑包養網了窩巢,華英便給自己增加了一項任務:每天一早一晚都到樹下去轉一圈,隨時準備幫助朱鹮驅趕其天敵老鷹和蛇。他和幾位鄰居在老榆樹上插入一圈刮胡刀片,阻止蛇攀爬上樹。幾個月后,又有好幾對朱鹮在村南樺樹林安營扎寨。他和村民們用塑料膜包裹樹干,塑料膜光滑,蛇就爬不上去。隨后,他在村民大會上提出:凡有朱鹮筑巢的樹木,不得修枝、砍伐;凡發現受侵害朱鹮,應第一時間上前護衛并報告村上或朱鹮保護部門;堅決響應政府號召,不在朱鹮巢區附近農田里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
2006包養網年,華英向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申請,成立了洋縣朱鹮愛鳥協會。從此,他又有了一個新角色——洋縣朱鹮愛鳥協會會長。
在協會的號召下,聚集起136名志同道合者,他們中有公務員、農民、退休教師、學齡少年……這群人走遍洋縣的山山水水,義務宣講愛鳥護鳥知識,觀察、記錄以朱鹮為主體的鳥的種類、形包養態特征、生態習性、繁殖情況、棲息分布,為研究、保護、拯救洋縣境內以朱鹮為代表的鳥種,提供了翔實、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華英家建立“朱鹮人家”觀鳥基地。利用這個平臺,他先后與國內外數千名專家和愛鳥人士,一起跋山涉水,交流護鳥心得和見解。華英向客人介紹鄉親們為保護朱鹮、保護生態環境所作包養網出的種種努力。他拿出洋縣的有機黑稻、黑米酒、黑米茶、土蜂蜜,告訴客人這是朱鹮巢區農包養網民在政府倡導下禁施化肥、農藥、除草劑之后生產包養的特色農產品,深受市場歡迎。如今,鄉親們在愛鳥護鳥的同時踏出了生態文明致富路。草壩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陜西鄉村旅游示范村。
“鹮鄉易俗會”育出文明新風尚
前不久,在朱鹮故鄉洋縣八里關鎮八里關村10組村民范超和妻子李衛蓉的婚禮上,志愿者們將象征忠貞愛情、承載良好家風的朱鹮水晶擺件贈送給新包養人,讓在場所有人感受到傳統文化和家風家訓的熏陶。
“朱鹮,被稱為愛情鳥、吉祥鳥,是洋縣的名片。這份特殊的禮品,狀如心形,寓意心心相印;中間這對比翼雙飛的朱鹮是對堅貞不渝愛情的完美詮釋;底座上雕刻的家風家訓,更是傳家寶……”八里關鎮新時代文明包養實踐所志愿者致辭時表示。
除了贈送朱鹮禮品,還有講述愛情經歷、分享家風故事、立下創業志向等環節,整場婚禮形式新穎,簡約、溫馨,不失浪漫和儀式感。包養網在場的親朋好友紛紛表示這是一場令人難忘的婚禮。
“今天的婚禮莊重大方,不僅有朱鹮見證我們的愛情,更有對我們家風家訓的體悟傳承,感觸很深。”范超和妻子對婚禮效果十分滿意。
“不僅要把婚禮打造成教育群眾包養的新平臺,我們還要讓其包養網成為引領文明新風尚的實踐場。”該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干部巨廟華說。
近年來,洋縣新時代文包養明實踐中心聚焦群眾需求,厚植經典文化、傳統美德、家風家包養訓包養網等內容,巧借婚喪嫁娶等群眾聚集之機,探索策劃了以連理會、追思會、生日會為內容的“鹮鄉易俗會”志愿服務項目,把婚禮(連理會)、葬禮(追思會)和生日會打造成文明、簡約又有儀式感,群眾樂于參與、易于受教的精神家園。鹮鄉處處文明新風吹。
TC:
發佈留言